非一般歌劇團
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
B08 | 經管智慧 | 經管錦言 | By 陳慧鈴 | 2018-10-13
最近在朋友聚會中聽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創業故事。朋友蔡婷婷(Lucy)今年剛科大MBA畢業,她本科念音樂,但可能因為習琴太操勞,因此在大一開學後不久突然感到前臂疼痛不已,屢醫無效,惟有放棄學習鋼琴。為了畢業,她改習聲樂,並自此愛上了歌劇。
兩年前,她與香港歌劇院一位前任董事長谷川留美子(Rumiko)創立了一個名為More than Musical(無限音樂劇場)的非牟利歌劇團,去年更獲TEDxTinHauWomen邀請為演講嘉賓,細談創業故事,並即席表演唱功,令人印象深刻。今年更上一層樓,成為TEDxLondonBusinessSchool的演講嘉賓,在倫敦與一眾MBA學生分享其創業故事。
將藝術帶入生活
與Lucy共同創辦More than Musical的Rumiko退休前是高盛的合夥人,她在東京的工時甚長,加上要照顧女兒,沒有什麼私人時間,更遑論培養興趣。有一天,一位好友跟她說「我們不能一輩子光是工作而沒有興趣」,於是喜歡唱歌的她便開始學習歌劇,從此開始找到人生的新方向與熱誠。7年前她搬到香港工作後成為香港歌劇院的董事,因此認識了Lucy。二人志趣相投,均希望將傳統的歌劇年輕化、現代化,將這項藝術帶入普羅大眾的生活圈子之中。
聽到歌劇,大家是否會不期然聯想到穿着華麗、正襟危坐兩個多小時的傳統上流社會活動?傳統的歌劇長度約三四個小時,香港人生活忙碌,大抵很少人有閒情逸致與耐性看歌劇。相反,音樂劇自20多年前的《歌劇魅影》與《CATS》在港出現後則漸漸流行,現在每年都有國際級與本地的音樂劇在香港舉行。
組織的兩位創辦人均認為歌劇的藝術價值遠超音樂劇,但兩者的受歡迎程度大相逕庭。她們為此特別將非牟利組織命名為More than Musical,冀喚醒大家對歌劇的興趣,從而欣賞其背後的藝術價值。
時下的本地歌劇團均以大同小異的模式運作,製作的歌劇十年如一日。但Lucy與Rumiko想到為歌劇注入新元素,令歌劇成為時尚的標誌與社交活動,吸引年輕人入場觀看。
製90分鐘精華版
兩位創辦人將傳統歌劇簡化為90分鐘的版本,而舉辦的地點也不再是文化中心或演藝學院等傳統場地。例如將於10月30日至11月2日舉行的歌劇The kiss of Tosca《托斯卡之吻》,將於上環潮點The Annex舉行。舞台也不再是傳統的華麗舞台,而是把場景影像投射,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演出者的不凡唱腔與情緒。觀眾在表演後除了可在現場特設的酒吧與朋友把酒言歡,更可與表演者交流。這比傳統的歌劇平易近人,亦更易吸引一些對歌劇認識不多的觀眾。此外,二人更將歌劇帶入社區,例如不時在年輕人的蒲點舉辦Opera gig,即輕盈版歌劇表演。這些蒲點包括中區的酒吧及私人會所。讓觀眾一邊品酒,一邊欣賞男女歌唱家即席表演,現場更有鋼琴家伴奏。由於演出形式新鮮,加上happy hour的概念,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,開拓出一個新市場。現時More than Musical每年大約會舉辦3至4次類似的表演。
志同道合組班底
兩位創辦人最初成立More than Musical時,單是籌組班底已不容易。由於歌劇界多年來運作如出一轍,因此要找一些與二人有共同理念的幕前幕後團隊也是廢盡唇舌。幸好來自台灣的音樂總監兼鋼琴師徐惟恩與兩人的想法一致,並引薦屢獲殊榮的美籍歌劇導演慕尼(Nic Muni)給二人。Rumiko為說服慕尼擔任More than Musical精華版歌劇的導演,更特地跑到紐約與他會面,終獲其首肯加盟。
幕後班底骨幹組成後,幕前演出者亦非常重要。其實在外國看歌劇,很少機會看到亞洲面孔,即使有也多半不是主角。兩位創辦人希望讓世界級的亞洲歌唱家有更多機會,故招募的演出者均來自亞洲,包括本地、內地、南韓及台灣等。
More than Musical去年首次推出劇目,並獲得太古集團贊助在旗下的ArtisTree演出《茶花女》,全數門票售罄。問到有何策略令More than Musical (www.morethanmusical.org) 可將此成功延續下去,二人不約而同表示仍在揣摩中,因此不時收集觀眾與團隊的意見,在製作與推廣上作出調節,務求為歌劇帶來變革再帶入群眾。
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